H. Moser & Cie. 參觀品牌博物館和錶廠
Text & Photo: 楊文翰
H. Moser & Cie.是我最想參觀的錶廠之一,主要原因是他們自家生產的游絲在業內可謂首屈一指,許多高級製錶品牌和獨立製錶師,都會向他們採購這塊機械機芯的命脈。不過,從事鐘錶傳媒工作12年以來,一直苦無機會,今年終於得償所願,於日內瓦鐘錶展前夕,到Schaffhausen參觀品牌的博物館和錶廠。用一句簡單說話總結這趟旅程,就是越深入了解這個品牌,你會越喜歡她。
有趣的歷史課
要了解H. Moser & Cie.,我認為最不能錯過的,是認識其背後有趣的歷史故事。Heinrich Moser於1805年在瑞士Schaffhausen出生,早年跟隨父親學習基本製錶技術,1824年前往Le Locle進修,1828年在俄國聖彼得堡創立H. Moser & Cie.,並取得不俗成績,連俄國王子、皇室成員以至著名政治家Vladimir Lenin列寧,也是品牌的顧客。1848年,Heinrich回到家鄉Schaffhausen,在那裏建立製錶廠之餘,亦大力協助城市發展,例如於1863年至1866年間,縱使計劃初期遭到市議會的反對,但Heinrich卻發起全民公投對抗,最後成功爭取並出資在萊茵河上興建水壩及水力發電廠,為市內的工廠提供電力。他更鼓勵及幫助美國商人Florentine Ariosto Jones在Schaffhausen創立International Watch Company,即今天的IWC Schaffhausen,成為在瑞士德語區小數的製錶品牌之一。同時,他也為當地人的民生作出貢獻,例如興建連接其他瑞士城市的鐵路、購入農田種植小麥為市民供應糧食等。


可惜,據聞他的兒子是一名「敗家仔」,終日只嗜吃喝玩樂,不願接管父親的生意,所以在1874年Heinrich離世後,品牌便被出售予他人。





到這一刻,由品牌成立到Heinrich逝世的46年歷史,都能夠在他們的博物館裏重溫得到。博物館是由Heinrich的故居Charlottenfels莊園改建而成,於1850年至1854年間興建,位處小山丘之上,能夠飽覽Schaffhausen的景色。兩層高的莊園裏保留了很多Heinrich和他兒子生前使用過的傢俱和擺設、打獵的戰利品、製錶工具、策劃水力發電廠時所使用的設計草圖,以及他親手製作的懷錶等。那裏還有一位資深的導賞員,為參觀者詳細講解品牌的歷史和發展,還有一些為人津津樂道的花邊資訊,令你聽後會心微笑。如果你是品牌的粉絲的話,有機會到Schaffhausen,一定要預訂參觀,我敢保證,你看過博物館之後會覺得不枉此行。




大宅內亦重現了當年Heinrich的製錶工坊。



品牌近代史
場景一轉眼換到20世紀的Le Locle,品牌被收購後在那裏繼續經營,並於1953年推出第一枚腕錶。但由於70年代石英危機的衝擊,H. Moser & Cie.於1979年被瑞士集團Dixi Mechanique Group收購,品牌亦被易名而從此消失。
2002年,游絲生產商Precision Engineering AG的創辦人Dr. Jürgen Lange找來Heinrich Moser的曾孫 Roger Nicholas Balsiger合作,成立Moser Schaffhausen AG,並於2005年正式讓品牌重生,推出印有H. Moser & Cie. 商標的時計作品。2006年,他們推出劃時代的萬年曆腕錶Perpetual One,並為品牌帶來首個GPHG日內瓦鐘錶大賞的獎項。2007年,他們在Baselworld發表經歷多年時間研發的Straumann Hairspring,更於2009年推出首款配備Straumann Double Hairspring經典雙游絲的酒桶形錶殼腕錶Henry,成為鐘錶收藏家之間的一時佳話。他們亦研發出模組式擒縱結構和雙拉式錶冠安全系統等設計,創製錶業之先河。
2012年,由前愛彼錶CEO Georges-Henri Meylan成立的MELB Luxe集團,全面收購H. Moser & Cie.和Precision Engineering,並由長子Edouard掌管業務,品牌改朝換代的一刻正式展開,十多年間推出眾多設計大膽前衛、而又保留傳統製錶工藝的新作,確立了品牌在當代鐘錶業界深入民心的形象。時至今日,集團擁有超過120位員工、超過20台自家機芯,每年生產約4,000枚腕錶,同時為自家和其他鐘錶品牌供應多達250,000條游絲,是瑞士以至整個歐洲鐘錶製造業界最重要的持份者之一。
錶廠之旅願望達成
文章開首提過,H. Moser & Cie.是我最想參觀的錶廠之一,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游絲製造過程。我在瑞士參觀過五個自家生產游絲的品牌,包括Montblanc、Schwarz Etienne、H. Moser & Cie.、Vacheron Constantin和Bovet,而H. Moser & Cie.就是當中設備最先進最完善的一個。



從腕錶設計、機芯研發、零件製作、機芯裝嵌、成錶組裝、品質管控、售後服務等,均處於同一屋簷下。今次的錶廠參考之旅,我們的第一站是品牌的產品開發部門。開發部門負責設計H. Moser & Cie.和Hautlence的新錶,以及研發新機芯,例如Pioneer Cylindrical Tourbillon Skeleton所搭載的HMC 811鏤空陀飛輪桶狀游絲自動機芯,以及Streamliner Tourbillon Skeleton所搭載的HMC 814鏤空陀飛輪雙游絲自動機芯。
游絲製作大揭秘
接下來就是今次參觀的重頭戲——Precision Engineering的游絲製作過程。先講一點歷史背景,Straumann Hairspring是由Precision Engineering與Straumann Group合作研發的一種特殊合金PE4000製造而成,PE4000以Dr. Reinhard Straumann於1931年發明的Nivarox合金為基礎並加以改良,所以游絲就命名為Straumann Hairspring。PE4000的主要金屬成份是鎳(Nickel)和鐵(Iron),再加上其餘八種金屬,例如鈦(Titanium)、鋁(Aluminium)、矽(Silicon)、鎂(Magnesium)、鉻(Chromium)、鈾(Uranium)等。當然,各成份的配方是高度商業機密。到2016年,他們再研發全新合金PE5000,這種以鈮(Niobium)和鈦為基礎的合金,擁有良好的防磁和避震效能,足以媲美矽,且比矽更具彈性,讓製錶師可以因應個人需求而自行進一步調節游絲。



游絲的生產過程相當複雜,但簡單來說,負責生產游絲的Precision Engineering會先把原材料PE4000合金初步製作成直徑只有0.6毫米的金屬線,再透過精密機器內不同大小的寶石孔,把金屬線經多次工序逐步拉成0.1毫米的金屬絲;原本100米長的金屬線,到這刻會被拉成約5,000米的金屬絲,單是這個過程就需時長達三個星期。然後就會進行清洗工序,每1,000米的金屬絲需時約10小時。清洗乾淨後,再把金屬絲從圓柱形輾壓並拉長至扁平狀的游絲,按不同機芯的需求而異,一般游絲的厚度大約是0.04毫米,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纖細。由於在過程中游絲拉扯的力度、速度和溫度都會影響結果,而且每條游絲完成品的誤差必須要在0.05微米(即0.00005毫米)以內,單是調校機器,就必須花上很長時間。把游絲拉好壓好後,會切成所需要的長度,例如雙游絲每一條就需要12厘米,而且必須極為準確;再以特殊的工具,把游絲捲成螺旋形,視乎游絲的形狀和設計,不同的工具每次可捲三至六條游絲;又或者進一步製作成其他特別游絲,例如桶狀游絲等。之後,工匠會把游絲連同特殊工具放進真空焗爐中,以攝氏200度、500度、515度與700度之間的溫度,逐步加以烘烤後再冷卻,使其定型。每個步驟的時間控制、最後一步的最高溫度等都是機密,因為時間和溫度會大幅影響游絲的硬度和彈性,從而影響機芯的準確度。所以,單是這些步驟便要花上一整天時間。待定型後,只要輕輕一摔,工具中的數卷游絲便會各自分離。最後就是檢查游絲的品質,然後送去測試和分類它的功率。
滿載而歸
參觀完游絲的製造過程,接着我們來到品牌的製錶工坊,參觀機芯的組裝工作。製錶師更為我們講解萬年曆機芯大日曆顯示的機械結構,以及用來防止錯誤調校時間的獨有雙拉式錶冠安全系統。



我們逗留在製錶廠的時間只有一小時左右,單看游絲的製造已佔了大部分時間,我還有很多東西想看,例如零件的打磨和裝飾等。不過,這就成為我想再來參觀的動力了,期望有機會再來這間我越深入了解而越加愛上的錶廠。這趟錶廠之旅可謂喜出望外、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