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以時間回應誤解
Text:Helena Hau
貝聿銘肖像,攝於剛獲選設計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之時,1965年
© John Loengard/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Shutterstock
陳丹青在談新書《除非我們親歷》時,曾提及「有些事除非我們親身經歷,否則我們就不可能真的懂。」是的,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一個人,有時,我們甚至連自己都不了解,而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着誤解。
「誤解」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而言,大概經常在職業生涯中遇到,而他晚年留下了的一句話:「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也似乎成為了最好的回應。
在貝聿銘眾多建築設計中,羅浮宮是最常被談論且最具挑戰性的一個項目,就連貝氏也將其視為職業生涯的首位。在幾朝歷史重疊的地方,法國人對這個玻璃金字塔提出了相當大的質疑與反對,然而「金字塔之戰」的挑戰往往不止於此。在《貝聿銘全集》中,紀錄了一段貝氏曾向《建築實錄》(Architectural Record)解釋羅浮宮專案的挑戰:「建築本身並非最大挑戰,羅浮宮各自為政的七個部門,我們得在建築方面將七個部分合而為一,建立起組織上的統一性。」因此,遊說民眾到遊說各部門都成了這個專案需要克服的要點。從建築看來,或許貝聿銘只是參與了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和拿破崙廣場,但也正是這個玻璃金字塔,將建築、體制,甚至幾朝歷史都被統一的展現。
一名新娘在大羅浮宮計劃(1983–1993)的黎塞留通道留影,巴黎2021年
M+委約拍攝,2021年
© Giovanna Silva
近月,M+帶來這位建築大師的首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由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荷蘭鹿特丹Nieuwe Instituut(New Institute)館長兼藝術總監陳伯康共同策展。展覽共分為六個主題——「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房地產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築」、「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與「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展出逾400件展品,涵蓋手稿、信件、建築模型、相片、影像等其他檔案紀錄,剖析其建築人生。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現場,2024年
攝影:林煒然
圖片由M+提供
這六個展區的主題其實非常直白,採用循序漸進的時間線,從貝氏的成長背景、求學經歷作為故事開端,展出貝聿銘求學時期的一些設計,還有一些他寫給父母的信件,講述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業進展。某些早期作品還呼應着晚期作品,如哈佛的碩士畢業論文〈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1946),與六十年後的蘇州博物館有着微妙的相似之處。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論文中
「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剖面繪圖,1946年
由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弗朗西斯.洛布圖書館提供
蘇州博物館(2000–2006)大廳框起了花園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觀,蘇州
2021年
M+委約拍攝,2021年
© 田方方
隨着貝氏離開校園,展區「房地產和都市重建」中,就展示了他早期於美國最大的地產發展公司齊氏威奈工作時所參與的項目,包括都市重建計劃、公共房屋、辦公樓等,而不少項目就透着他對於幾何、光線的理解及運用,如哩高中心、華盛頓西南區城市重建專案、基普斯灣廣場等。同時,這些設計還帶着濃濃的包浩斯建築風格的理性與實用。
貝聿銘向一位俄克拉荷馬市官員講解他對該市新市中心的發展提案,約1964年
© The Oklahoman – USA TODAY NETWORK
展覽現場
拉德芳斯之首(1970–1971,未建成)方案效果圖,巴黎
Helena Hau攝
於貝聿銘而言,藝術和歷史才是建築的精髓。在展覽的中後部分,展示了貝氏所參與的美術館、博物館、酒店與公共建築項目,當中包括上述的「大羅浮宮」專案,現場還有由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歷史部借出的大羅浮宮計劃模型;還有路思義教堂、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甘迺迪紀念圖書館、蘇州博物館、美秀美術館和人生最後一件博物館作品——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當然還有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也正是這個項目讓貝氏遇上羅浮宮專案。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的多刻面主建築一景,多哈,2021年
M+委約拍攝,2021年
© Mohamed Somji
展覽除了展示了貝氏大量建築項目的資料、檔案、照片外,還從物料、結構等視角入手,一探貝氏於建築設計上的執著與理念,如路思義紀念教堂的輪廓以曲線代替了直線、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混凝土融入了當地的砂石,讓紅褐色的石塊與周邊更為一致,而不是孤立起來。從不同面向剖析貝氏的文化底蘊如何影響着其建築設計、如何折衷中西文化之間的精髓。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4–1963)祭壇後的玻璃幕牆一景,台中,2021年
M+委約拍攝,2021年
©李國民
台地上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建築群,科羅拉多州波德,2021年
M+委約拍攝,2021年
© 久保田奈穗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月5日
時間:星期二至四、週末10am – 6pm;星期五10am - 10pm|星期一休館
地點: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西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