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上鍊 ≠ 360°轉動
Text:黑咪
提起自動上鍊腕錶,不少人也會想到一個圓形擺陀在機芯底部轉呀轉,為腕錶不斷上鍊。但誰說上鍊擺陀的動作,一定是360°轉動,畫出一整個圓形?
一般提起機械腕錶,大家最簡單會將它們按機芯上鍊方式劃分成兩大類:手動上鍊和自動上鍊。手動上鍊顧名思義當然是以人手轉動錶冠為發條上鍊,以提供齒輪、指針、擺輪等轉動的能量。自動上鍊則是在機芯內設有特定裝置,將手腕動作轉化成上鍊能量。現時最常看到的自動擺陀,都是按着圓形軌道自轉的設計,最常見的是擺陀轉動軌跡覆蓋整個機芯。後來不少品牌為了令腕錶更纖薄,而推出「珍珠陀」設計,將擺陀縮細成「袖珍」的尺寸,通常只佔據機芯的1/4面積,Patek Philippe、Chopard、Piaget等品牌便有不少「珍珠陀」機芯,但「珍珠陀」仍然是按着擺陀的軸心位置,作360°轉動上鍊。
但自動上鍊真的沒有其他方法實現嗎?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例外」應該是今年初面世的Hublot MP-10 線性陀傳動系統陀飛輪腕錶,最近更拿下了2024年紅點產品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 for Product Design)。有別於以轉動形式上鍊的傳統機芯,由位於左右兩側的垂直擺陀負責上鍊。
Hublot採用的是兩個垂直擺陀,其主體以白金塊組成,兩個垂直擺陀與齒輪緊密相連,在其上下擺動時提供雙向上鍊效能,提供至少48小時動力儲存,品牌正在為這項獨創技術申請專利。但除了自動上鍊,用家也可以透過12時位置的錶冠為腕錶手動上鍊,確保腕錶有足夠動能,準確顯示時間。不過Hublot這枚腕錶並非唯一或是第一枚垂直上鍊腕錶。之前至少也有兩個品牌曾製作垂直上鍊機芯的腕錶,分別是TAG Heuer和Corum,但兩個品牌的設計也是使用單個垂直擺陀。
那除了傳統的360°轉動和垂直上鍊以外,還有沒有其他自動上鍊的機芯設計呢?其實還有的,而且其中一個是比現時360°轉動上鍊機芯更早的設計,那就是bumper automatic撞陀自動上鍊機芯。那是製錶師John Harwood於1922年的發明,外形驟眼看來或者跟現時的自動上鍊頗為相似,分別在於撞陀並不會360°轉動,在機芯內跟撞陀同一平面設有一件固定零件,撞陀兩端均設有彈簧緩衝裝置,像蹺蹺板一樣在這個固定零件的兩端之間擺動上鍊。現時流行的自動上鍊機芯,則是Rolex在1931年推出的設計,以360°轉動擺陀上鍊,品牌為此註冊了20年的專利,到專利完結,360°自動機芯才正式大流行,變成現在的主流。那段時間,Omega、Jaeger-LeCoultre、Universal Geneve都積極推出撞陀上鍊機芯,將它發揚光大。
不過,論上鍊效能,360°自動機芯的確表現較好(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絕大部分自動機芯也採用360°轉動的設計),但bumper automatic撞陀始終別具質感:當你將腕錶戴在手上並移動時,會切切實實感受到撞陀在兩邊擺動的感覺,非常實在。今時今日Alpina也有推出配搭撞陀上鍊機芯的復刻設計腕錶。另外,獨立品牌如Moritz Grossmann,也嘗試開發新款撞陀設計,並形容其為pendulum,因為其撞陀外形和幅度看起來像吊墜般的細幅度鐘擺。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更多超出我們想像的自動上鍊方式?
Hublot MP-10 Tourbillon Weight Energy System Titanium
上文提及Hublot MP-10腕錶是由左右兩側的白金垂直擺陀上鍊,白金的重量十足,自然能夠帶來不俗的上鍊功效,但卻同時帶來另一問題:因為白金擺陀在上下擺動時,會和旁邊的支撐結構相互碰撞,其重量有機會損壞機芯。於是品牌特別研發出一套減震系統,以緩衝零件碰撞時的衝擊力。腕錶用上特別的上鍊方式,整體佈局亦同樣別出心裁,巧妙地配備不斷旋轉的顯示盤來指示小時和分鐘,並配有隱形放大鏡,方便讀時。圓形動力儲存顯示位於中央,以綠色和紅色象徵能力儲存狀態;秒鐘顯示則直接在最底的陀飛輪框架上顯示。
TAG Heuer Monaco V4 Tourbillon
在20年前的2004年,TAG Heuer首次發布了Monaco V4概念腕錶,當時是世界首枚運用皮帶、線性擺陀和滾珠軸承的腕錶。V4的名字源於機芯4個發條盒嵌在的V形鉑金主板:2×2的皮帶組安裝在傾斜的滾珠軸承上,外觀就像一級方程式賽車中的發動機,其線性擺陀就設置在錶背一面的機芯正中位置。5年後商業化生產的Monaca V4正式登場,而在2014年,更複雜的Monaco V4 Tourbillon登場,以微型皮帶傳動系統帶動陀飛輪。錶殼則使用航天物料中常見的黑色鈦金屬,事隔10年再看仍然有型。
Corum Automatic Golden Bridge
Corum的直線金橋機芯概念最早源於意大利製錶師Vincent Calabrese,他在1970年代發表一枚採用鏤空設計的線型機芯,品牌注意到這個別具創意的設計,因此和Calabrese協議取得技術專利。品牌先在1980年代創作出直線形金橋腕錶,再在2011年加入自動上鍊機制,在原本錶橋的後方加設由雙軌固定的長方形擺陀,讓其上下移動時帶動連結的齒輪上鍊。因為金橋腕錶沒有錶盤,機芯乍看就像懸浮在錶殼內部。品牌在2021年推出週年紀念版Automatic Golden Bridge腕錶,所有主夾板與橋板均以18K玫瑰金製造,別具價值。
Alpina Startimer Pilot Heritage
Alpina以1950年代的設計為藍本,近年推出了Startimer Pilot Heritage自家機芯腕錶。搭載的AL-709機芯繼承了以前的撞陀機芯bumper movement特點,但卻有兩個不同細節。傳統版本撞陀機芯的撞陀只可旋轉120°,新的版本則可旋轉330°。舊版機芯會在撞陀兩側用上傳統彈簧,但在新版本中則改以薄片取代,目的均為增加旋轉幅度,進一步提升上鍊效能,可提供38小時動力儲存。除了機芯,腕錶外形同樣帶復古韻味。枕形錶殼將圓形與方形融為一體,方形的邊角線條修飾圓潤,以拋光和緞面打磨飾面突出層次感,設計取材自品牌同年代推出的飛行員腕錶。
Moritz Grossmann Hamatic Vintage
Hamatic Vintage腕錶錶盤採用源自19世紀的Glashütte傳統手拭鍍銀修飾風格,搭載Moritz Grossmann自行研發的獨特撞陀自動上鍊機芯。在撞陀的歷史設計上,機芯研發師再進一步,製作出新的獨一無二pendulum撞陀式自動上鍊結構。品牌自行研發製造的106.0機芯靈感來自18世紀的撞陀懷錶,但與傳統撞陀相比,撞陀重心離旋轉軸較遠,槓桿力矩因而更大,確保有足夠的上鍊力道。透過高扭矩與金質的擺錘頭,擺陀體僅需擺動5°便可輕鬆上鍊,效率較傳統自動陀高。機芯設計為可雙向上鍊,撞陀兩端的緩衝彈簧可吸收過高的撞擊力道,保護撞陀同時令它反彈運動,像鐘擺一樣透過左右擺動,為發條盒上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