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匠人精神 專訪Grand Seiko資深時計匠人Junya Kamijo上條潤哉
Text: 楊文翰
Grand Seiko資深時計匠人Junya Kamijo上條潤哉先生擁有豐富而有趣的履歷,早前正值上條先生來香港出席通城舉辦的Grand Seiko活動,我們便跟他做了一個專訪,了解一下他在品牌裏為人津津樂道的經歷。
上條先生於1985年加入島內精機株式會社,即現在的Seiko Epson,並受訓參加WorldSkills Competition世界技能大賽。自1988年起,他專職於高級時計裝嵌和機芯組裝的工作,包括Grand Seiko和Credor等。1997年,他於日本技能奧林匹克大賽中獲取第一名,並於同年獲頒一級鐘錶維修技師證書。翌年,他參與成立信州時計工房的Takumi Studio大師工作室。2000年,上條先生獲委派到瑞士工作,管理精工鐘錶的銷售和另一品牌Jean Lassale的售後服務,還負責Oakley 腕錶的瑞士製造業務。2003年他回到日本,並於信州時計工房的Takumi Studio負責Spring Drive機芯的組裝工作。2004年,他考取了鐘錶職業訓練導師的執照。2015年,他再次獲委派到海外工作,那次的目的地就是香港,負責Epson機芯業務的技術支援和銷售工作長達五年。到2020年,他又再回國,於信州時計工房的Takumi Studio負責人力資源發展和品質監控的工作。看着這樣的履歷,總覺得上條先生的職業生涯相當精彩。
問到當初為何會成為製錶師,上條先生回答說:「加入當時的Epson公司,讓我有機會參加日本全國鐘錶維修奧林匹克大賽,亦因為這項享負盛名的比賽,令我想參與並專注於製錶工藝的培訓工作。現在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協調新員工的實習培訓,培育下一代製錶師。這是世界最知名的鐘錶品牌之一,我很榮幸能夠在這裏工作,得到公司的信任和支持,負責製作高級時計。」
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時計匠人,上條先生在工作上又會遇到什麼挑戰和困難呢?他回答說:「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主要是新型號腕錶的推出,以及需要確保所謂的QCD(Quality品質、Cost成本、Delivery交付),同時要與設計、工程和生產等不同部門協調。此外,技能的繼承也是一項重大挑戰,需要細心挑選和投入時間,去培育人才。」
上條先生的其中一項有趣經驗,就是在瑞士工作了幾年時間。以他的了解,日本製錶業和瑞士製錶業有何不同呢?他回答說:「瑞士擁有高度專業化的公司,專門生產特定的零部件,例如指針、錶盤和錶殼等;而在日本,傳統上是由一家公司從頭到尾進行大規模生產。在日本,自1998年以來,隨着Kinetic Chronograph等高端型號的出現,全手工製作又再捲土重來。但在另一邊廂,手工製作工藝長久以來一直是瑞士製錶業的一大特色。再者,日本和瑞士之間也存在着品質控制的差異。」
我一直是個日本迷,喜歡日本的文化、美食和傳統工藝,可惜年輕時沒有好好學日文,否則便可以跟上條先生更深入地溝通,多了解一些他在瑞士和香港的生活。不過,上條先生在香港生活過五年,或許他其實是聽得懂廣東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