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IWC沙夫豪森的製錶廠
Text & Photo: Joanna Chu
「Swiss made」在過去至今一直是製錶的最高標準,今趟瑞士之行有幸獲IWC的邀請,於Watches & Wonders前夕到訪位於瑞士北部沙夫豪森(Schaffhausen)的製錶廠,窺探一枚腕錶從無到有的生產過程。


美國錶匠越洋設廠
在用文字帶大家遊覽鐘錶品牌最高機密之地前,先簡單講講IWC的品牌故事。它的起源如其名(International Watch Company)般國際化,美國波士頓工程師和錶匠Florentine Ariosto Jones於1868年在瑞士小鎮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創立IWC萬國錶公司,看中這裏有萊茵河瀑布源源不絕的水電能源,兼且當地的製錶師工資低且經驗豐富,萬事俱備下便引進美國先進的生產技術開展有別於瑞士傳統製錶的現代化生產,更研發出了「鍾斯機芯」,後來品牌幾經易手,直到2000年由Richemont Group買下,是少數遠離瑞士法語區鐘錶業核心地帶的製錶廠。

兩座錶廠 肩負不同任務
目前IWC共有兩間製錶廠,當年由Florentine Ariosto Jones建成、位於萊茵河畔的那所製錶廠仍沿用至今,作為品牌的總部大樓、研發和測試的實驗室以及最後組裝部門,而地下那層便是講述品牌歷史的博物館,東、西翼展廊分別展出旗下五大系列即Pilot’s Watches、Portugieser、Portofino、Ingenieur以及Aquatimer的演變,有舊時的製錶工具、珍貴的設計草圖、古董到當代的錶款和文書紀錄讓你了解其前世今生。而另一座製錶廠同樣位於沙夫豪森,配合品牌的發展而在2018年落成,專門負責生產機芯零件、錶殼以及部分組裝工序,品牌最先進的製造技術都在這裏。


IWC萬國錶的新錶廠Manufakturzentrum位於瑞士小鎮沙夫豪森近郊。


小題:Manufakturzentrum 統一生產流程
IWC萬國錶的新錶廠Manufakturzentrum位於瑞士小鎮沙夫豪森近郊,佔地13,500平方米,僅花21個月就完工,凑巧於公司成立150週年紀念同年建成,而建築師出身的首席執行長Christoph Grainger-Herr亦親自參與全新Manufakturzentrum的設計,別具意義。玻璃外牆的黑色邊框,與往上延伸的白色平頂構成鮮明對比,單看這座建築物的外觀怎會想到竟是一間製錶廠呢!單幢式建築主要採用落地玻璃作為間隔,開放佈局讓自然光得以穿透入室內,同時可欣賞窗外蔥郁的庭院美景。9米挑高大廳氣勢磅礡,接待櫃台上方懸掛一座由Kurt Klaus設計的巨大萬年曆裝置,另一邊牆身則掛有創辦人和歷任高層的人物肖像。



大部分製造機芯零件的步驟都歸於自動化,有賴一部部CNC車銑複合機,工具和機械定位可以自動變換,以達到最高的精細度。
小題:追求精準的現代科技
導賞團的第一站是機芯零件製造間,這裏生產大約1,500種機芯零件,包括52和82系列自動機芯、59系列手上鍊機芯以及69系列計時機芯,此外還生產底板、夾板、擺陀等零件,以及擒縱叉、游絲、閂鎖裝置等複雜零件,有些體積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容不下絲毫之差。而為了減少誤差,大部分製造機芯零件的步驟都歸於自動化,有賴一部部CNC車銑複合機,工具和機械定位可以自動變換,以達到最高的精細度,再由關節式機器手臂負責投入原料,並取出已完成的零件,非常現代化。


一個錶殼的誕生
下一站我們到了地下樓層參觀錶殼製造部門,品牌的不鏽鋼、鈦金、鉑金、紅金、白金和青銅錶殼,而新研發的Ceratanium(瓷化鈦金屬)也在此生產製造,近門口位置整齊擺放着各類型的金屬棒,我們趁機觸摸一下原料的質感,當然黃金這些貴金屬就存放在更安全的地方。一米長的棒材約可製造30到50個錶殼。即使是一個望上去簡簡單單的錶殼,也是由很多不同零件所組成,如果再加上旋轉錶圈或計時按鈕,零件的數量便增加到數十個,所以毛坯的加工過程還是要利用電腦操作的車銑複合機進行特別訂製,光是銑削過程就要好幾個小時,不過錶殼進入表面處理階段的拋光程序,以及最終清潔和檢查就必須靠人工去完成,畢竟肉眼看得最清楚。



精心砌芯
雖然機芯零件大多由機器製造,組裝自製機芯的精細操作還是由人手完成,為腕錶的心臟添上生命力。由於只要極少量的灰塵就會影響機芯性能,零件都在無塵潔淨室組裝,環境類似電腦晶片製造商的廠房,每小時有5萬立方米的空氣循環流動,室內壓力高於大氣壓,因此灰塵粒子難以進入。望着穿着白長袍的製錶師聚精會神地用鑷子把一個個零件放好,旁觀的筆者不其然地屏息凝氣。在行程的尾聲,品牌公關特意安排製錶Master Class,讓我們動動手、動動眼拆解和組裝機芯,雖然眼前的只是供初哥體驗的基礎機芯,但過程中也會洞察到每枚機械腕錶的構造有多精密,打磨有多細膩以及製錶師背後付出的心力。